top of page
  • Writer's pictureGalen Chen

Cornelia Parker |Tate Britain|展演在倫敦


尖塔狀的古柯鹼餘灰、被炸成碎片的小木屋、碾壓成扁平狀的樂器,均出自英國藝術家Cornelia Parker之手。善長以焚燒、擠壓等等的激進手段將生活中常見物件(拾得物)的意義拓延至常規邊界,並用幽默的視角審視當下時代的重要議題:暴力與犯罪、生態與環境、人權與政治,她想說的都逐一陳於倫敦Tate Britain(泰特不列顛)橫跨其三十年創作生涯的回顧展之中。


觀念藝術與雕塑為Parker主要創作方向,但並非如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成日與青銅或石膏為伍的大塊雕塑,而是取材自日常生活中相遇的瑣碎物件,以擠壓、破壞、焚燒種種帶有暴力色彩的手法,迫使其做出質變,轉譯出新的含義。


“Thirty pieces of Silver” 由三十組格狀排列、被液壓機壓至極度扁平的、聚合成碟狀的懸浮餐盤及桌具銀器組成,並透過細線懸吊離地約十公分。這些銀器是Parker平時自各處搜集的收藏,有刀叉、食器、茶壺等等。餐具在此轉變成為餐桌本身的一部份。在帶有徐徐微風的空調展間內,各組碟盤隨氣流幽幽晃動,看似冰冷無機的金屬外表下似乎藏著生命之軀。而作品名稱取材自<聖經>中猶大背叛耶穌後所獲得的獎賞,也讓作品於可見形式之外多染上了一層宗教氣息。





90年代起,她開始進行一連串「失能物件」(Avoided Objects)的計畫。她透過管道陸續收集了許多被刻意失效使其無法正常運作的物件,抑或是工業化生產線的半成品。舉例來說,透過遊說英國海關,取得了一批被焚燒處理的古柯鹼塵埃;自槍械工廠取得尚未鑄上彈夾與火藥的手槍模型;又或是從製幣工廠獲得一麻布袋裝滿著尚未鑄上文字與金額的銅板。這些物件在保留著肉身軀殼的狀態下消亡了其原初的功能性,帶出一種既視感、一股怪異的熟悉感。「失能物件」(Avoided Objects)也對我們看待日常物品的角度提出了疑問:尚未完成塑形的手槍具備危險性嗎?燃燒成乾灰的古柯鹼還能稱為毒品嗎?尚未標註金額的銅板具備金融價值嗎?





有時或許不需強烈的視覺刺激,只消在天空雲景的照片註腳寫下「用於拍攝此照片的相機曾屬於魯道夫.赫斯 (Rudolf Höss),納粹德國奧斯威辛集中營指揮官。」天堂般的景色頓時便狀似煉獄之相。Parker不被允許將此相機攜離帝國戰爭博物館(Imperial War Museum),於是她便隨手朝天空拍攝若干張照片以作紀念。就如同其他「失能物件」系列的作品,Parker的創作往往夾帶著故事或意涵,而這便是使作品顯影賦彩的關鍵。



Parker在德州沙漠駐村期間將黑墨水混入採集來的響尾蛇毒液中,再將解毒劑混入白墨水,並以紙張作為介質,將毒物學上對立的這兩種物質視覺化成為了作品”Poison and Antidote Drawing”。她幽默地說:「理論上這幅畫可以同時殺死你又救活你。」




「爆炸這件事成天在我們身邊上演,在好萊塢動作片中、如臨現場的紀錄片中、更充斥於電視上不曾間斷新聞報導中。而我想創造一個真真實實的、沒有特效與造假的爆炸。」這是Parker當初製作”Cold Dark Matter: An Exploded View”的初衷。將座落於自己庭院的儲藏小屋搬到了英國陸軍彈藥學校(Army School of Ammunition),並以一種常見於恐怖份子自殺行動中名叫Semtex的塑膠炸藥將其炸得粉碎。

為了再現爆炸的瞬間,Parker將碎片們以同心圓狀的方式吊掛起,圓心放置一盞燈泡,使的所有物件都在牆上映照出巨大詭異的陰影。觀眾也得以了解到小木屋內都儲藏著什麼物品,即便早以面目全非。碎裂的木條、肢解的電扇與難以辨識的雜物恣意奔馳著。爆炸的一瞬再度回放並凝結於此刻,不見暴戾之氣,反而解構出了一種理性,呼應了以專業術語衍伸出的作品名稱”An Exploded View”,一種源自機器工廠中常見的機械分解圖表。




時值2017年英國國會大選,首度以女性藝術家之姿被指名為「選舉藝術家」的Parker受當局委託製作了與選舉相關的錄像作品”Left Right & Centre”(2017)。透過倫敦西敏宮(West Minster Abbey)內兩台無人機帶領觀者穿梭於議事廳之間。有別於平常的對罵與喧囂,畫面空無一人,大桌上疊著英國當地各家報紙,報導著關於當年國會大選的新聞。隨著第一台無人機接近,刮起了陣陣炫風將整齊堆放的報紙吹散到了地上、座椅上、凌亂不堪,第二台無人機扮演著觀察者的角色,將議事廳內的狀況做出紀錄。




Parker是擅長操弄符號與意義的魔術師,將抽象的概念賦予深刻的形狀,並化虛無為豐碩,。Parker的作品關乎「政治」與「秩序」、圍繞著「人」與「環境」、探索「物件」與「意義」,並樂此不疲地挑戰著社會的慣常。即便炸了木屋、燒了毒品、用無人機將國會殿堂吹得一團亂,種種看似挑釁式的創作手段倒不如說是一門語言、一種顯影劑,迫使觀者以異於往常的角度去閱讀。往往完善其作品的關鍵並非最終成果本身,而是無處不在的灰色地帶,一切並非黑白分明,放把火將偷渡截獲的古柯鹼燒成灰,它就有資格被合法的展示。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