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Galen Chen

冰與火之外的故事:當代藝術在冰島

冰島,一座名符其實的冰與火之地,坐擁著壯闊的冰川、活火山、熱泉和令人屏息的巨型瀑布。此外,縱使在北歐人口排名與經濟規模均殿後,這批身上流著維京剽悍血液的冰島人不甘偏安一隅,在經歷了08年全國破產的金融泡沫後,眾人放慢腳步,回看自身,將藝文產業視為國家發展的一大重點,小小島國,充滿十足藝術氣息。

放眼位於島嶼東南角的首都雷克雅維克(Reykjavik),從傳統機構型的冰島國家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 of Iceland)、冰島當代藝術博物館(The Reykjavik Art Museum),再到各種獨立替代空間或散落於野外的現地創作與雕塑,例如小野洋子(Yoko Ono)為紀念其伴侶藍儂(John Lennon)所製作的雕塑”Imagine Peace Tower”依舊精采。這座島國除了冰與火之外,她的藝術場景就如令人屏息的永夜極光,燦爛耀眼。


1884年成立的冰島國家藝廊(The National Gallery of Iceland)作為冰島最重要的美術館之一,肩負推廣與保存冰島本地視覺藝術的任務。在四十年前擴遷至現址(Hafnarhús)後,不僅收藏該國自古以來的視覺藝術作品,也展覽一系列冰島當代藝術家的創作,包括繪畫、雕塑、攝影。為了增強自身國際影響力,該館近年也不斷致力將館藏橫跨更多元的歷史與族群光譜。

「雷克雅維克市立美術館」在2000年經歷了擴編改組後,最終出現了三間特色各異獨立展館哈爾格里姆斯庫林(Hafnarhús)、基爾哈尼(Kjarvalsstaðir)和阿斯庫格爾(Ásmundarsafn),共同組成嶄新的「雷克雅維克當代藝術館」(The Reykjavik Art Museum),三館共用門票,一票走三館。

首先沿著老城區海岸線往西走,便會碰上三者面積最大的Hafnarhús(Harbour House)。簡白的說,此館整體規劃最為「當代」,以實驗性與創新兩大重點作為建館主軸,從活潑的滿版建築外觀便可略知一二。但別被這些看似十分當代的特色所迷惑,早在1930年代便已存在現址的Hafnarhús在整建成美術館前不過只是一座碼頭邊的倉庫罷了,還曾一度是整座島國最高的建築,越古老便越新潮依舊是不變的道理。

二館Kjarvalsstaðir主要收藏冰島20世紀最重要的畫家Jóhannes Kjarval的畫作,以風景畫和抽象畫聞名的他替冰島留下了數以千計的地景素描與油畫。冰島國寶級音樂人Björk於1977年發行的專輯"Jóhannes Kjarval"便以他命名。

最後,三館Ásmundarsafn展示來自上個世紀另一具影響力的冰島雕塑家Ásmundur Sveinsson的作品,他的雕塑在首都街上隨處可見,深入常民生活。聯合國理事會主席用以裁定議事的「法槌」也是出自他之巧手。

繼續往城市與海洋的相遇處走,便見矗立於碼頭區的The Marshell House。該館建於二戰後不久的1948年,漁業技術的革新讓冰島進入新一輪的經濟噴發期,倉庫、碼頭、工廠不斷拔地而起以滿足飛速成長的捕撈規模,直到2017年之前,The Marshell House不過是用來生產飼料與存放漁獲的廠房罷了,但冰島政府在考量到近年以等比級數成長的外國觀光人口後,決定將這塊位於極佳地段的廠房昇華,賦予其另一項任務:一塊融合文化、藝術與歷史的多功能碼頭園區。

此園區主要由三間獨藝術機構組成,其中The Living Art Museum(Nýló)以及Kling&Bang Gallery為藝術家獨立營運(artist-run)的展演機構,定期舉辦展覽、座談與工作坊等活動。兩機構於冰島金融危機時深受打擊,無力持續承租其舊址,但The Marshell House張開雙臂歡迎它們的進駐,此一行動也印證冰島藝術圈對於小型替代空間的重視。受惠於其自身的獨立性質,兩地成為了許多相對實驗激進展演藝術的溫床,也因其國際化的經營視野,一直被視為冰島當代藝術在國際藝壇上的風向球。

最後當然不能不提到位於頂樓的Studio Olafur Eliasson,展示著可能是冰島在國際舞台上最為人所知的當代藝術家Olafur Eliasson過去的創作與影像記錄。Eliasson目前位於柏林的工作室其實已十分成熟,空間也足夠讓他進行各種的大尺寸裝置創作,但他依舊對冰島懷有家國之感,因此決定託付其在冰島的代理藝廊i8 Gallery在此開設一間「冰島化」「接地氣」的工作室分部。不管是將一顆人造豔陽搬進倫敦泰特現代館(Tate Modern),或是將巴黎凡爾賽宮前池塘打造成巨型瀑布,Olafur Eliasson腦動大開的奇觀藝術已成為冰島人在國際藝壇上的共同驕傲。

與碼頭區隔海相望的是Viðey Island,一座無人居住的小島,卻在近年先後成為小野洋子(Yoko Ono)”Imagine Peace Tower”與李察賽拉(Richard Serra)’Áfangar’大型現地製作的歸屬地。

李察賽拉(Richard Serra)以富有詩意的巨型金屬雕塑聞名,其作品生冷的無機形式碰上荒蕪的Viðey Island,稱為天作之合也不為過。作品之名“Áfangar”之名取自冰島詩詞,具有「紮營」或是「稍作停留並環顧四周」之意。

將眼光掃向峭壁便可發現該作強烈的存在感,富有韻律的詩意命題直接展現在這件現地製作的根本形式中:由18根玄武岩柱所組成,成對地矗立在該島崎嶇的海岸沿線。每組由一根三公尺高的柱子(基座海拔十公尺高)與四公尺高的柱子(基座海拔略低,來到了九公尺)組成一對,因此所有柱子即便長度不一,依舊均會在頂部齊平。自遠處便可瞧見柱子們的頂端形成了一條完美的切線,在既有的海景上,介入出一道人造的「海平面」。

島嶼的地形也決定了每對柱子之間的距離,在陡峭的地段,柱子被放置的稍近,反之亦然。在這座除玄武岩外一無所有的不毛之地上,拔地而起的岩柱們無疑特別顯眼,既像衛哨般守護著土地,又似一群守在海邊、成日等待遠洋漁船歸來的村民。


島上另一件現地製作“Imagine Peace Tower”可被視為小野洋子獻給已故伴侶、披頭四主唱約翰‧藍儂(John Lennon)的情詩。建於藍儂76歲冥誕的2007年,該作品旨在紀念藍儂對於世界和平而奮鬥的未竟之業,由24種語言寫成的’Imagine Peace’蝕刻於兩公尺高的圓柱筒形結構為該作主體,搭配若干向天頂垂直投射的照明光束,是一座純粹由「光」打造出的高塔,在黑夜裡,一路射向無垠的天際。

亮燈日期介於每年十月至十二月,分別是藍儂生日以及過世的月份。燈塔壯觀的展陳方式除了蔚為Viðey Island荒蕪地景上的奇觀,也提醒著和平對於人類的重要性。

地理位置偏安一隅的冰島在國際舞臺上不曾缺席,除了近年一躍千里的文創藝術產業外,新興的煉鋁、資安等等產業在國際市場均名列前茅,國力強勁。不過在經歷了08年全國破產的經濟危機、國際熱錢的金融泡沫幻滅後,冰島眾人放慢腳步,重新回看自己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時常名列全球生活滿意度調查前茅的度日方式證明他們並不只有大山大海,而是一個具備旺盛創造力、兼容並蓄、知足惜福的快樂國度。「小國小民,好國好民」一詞放在冰島人身上再適合不過,冰島人帶著維京民族的冒險基因,乘風迫浪,將家國往大水一方駛去。




Comments


bottom of page